楊剛[作家]

楊剛[作家]

楊剛(1905年1月30日-1957年10月7日) ,女,筆名楊季征、揚繽,祖籍湖北沔陽,出生於江西萍鄉。中國現代傑出的新聞工作者,在中國革命的洪流中,才華橫溢的她被譽為“浩烈之徒”和“金箭女神”。

基本信息

人物簡介

楊剛 楊剛
楊剛(1905年1月30日- 1957年10月7日) ,女,筆名 楊季征揚繽,祖籍湖北 沔陽,出生於江西 萍鄉

楊剛是中國現代傑出的

新聞 工作者,在中國革命的洪流中,才華橫 溢的她被譽為 “ 浩烈之徒 ” 和 “ 金箭女神 ” 。

從早年參加學生運動起,楊剛做過作家記者、評論家、駐外記者、國際事務活動家,並長期從事新聞宣傳工作。

抗日戰爭時期,楊剛與彭子岡、浦熙修、戈揚被譽為後方新聞界的“四大名旦”之一。

20世紀40年代,楊剛撰寫的《美國札記》通訊受到讀者的廣泛關注。富有膽識和才情的楊剛在革命和建設年代甘於奉獻,憑藉學貫中西的紮實寫作功底和熾烈的愛國精神,最終成長為活躍在現代新聞戰線上的一員女將。

生平經歷

1928年至1932年就讀於北平燕京大學英國文學系。
1933年用英文寫了短篇小說《日記拾遺》 ,收入斯諾編譯的中國現代短篇小說選《活的中國》 。此後在《國聞周報》、《文匯報·世紀風》等報刊發表短篇小說、詩歌、散文和文藝評論。
楊剛作家楊剛建國後任周恩來總理辦公室秘書

1938年任 香港《大公報》副刊 《文藝》主編。
1943年赴 美國學習文藝。
1948年回國後任 天津《進步日報》副總編輯。
1949年後,楊剛先後擔任過外交部政策研究委員會主任秘書、總理辦公室主任秘書,是周恩來在國際宣傳和外交方面的得力助手。
1950年調北京任 周總理辦公室主任秘書,中宣部國際宣傳處處長, 《人民日報》副總編輯。
1953年楊剛任中共中央宣傳部國際宣傳處處長。
1955年楊剛調任《人民日報》副總編輯,負責國際宣傳。
1957年在反右運動中自殺。

創作原則

1924年,楊剛就讀於江西南昌美國教會美以美會所辦的葆靈女子學校高中文科,期間開始從事寫作。1928年,楊剛被推薦免試進入燕京大學英國文學系,精通英文,為日後的工作打下了深厚的專業基礎。自20世紀30年代起,楊剛陸續發表詩歌、散文和小說。1933年,楊剛協助斯諾編譯短篇小說集《活的中國》,將魯迅茅盾巴金等作品介紹到國外去。1935年,楊剛翻譯英國女作家簡·奧斯汀的著名長篇小說《傲慢與偏見》,署名楊繽。1938年,楊剛在塔斯社上海分社任英文翻譯,並把毛澤東《論持久戰》譯成英文出版,使毛澤東這本著名的軍事論著走出中國,引起了世界範圍的廣泛關注。
楊剛是一位傑出的進步作家和記者,於人民有利是她置於首位的創作原則。楊剛認為,最必要的寫作前提是,“精細的、密切的關心人民的福禍憂喜、人民的命運,帶著一種不能忍受的強烈感情”;“除了才能,最重要還得有一顆心,為人民而感覺,而關切,而痛苦,而憤怒,處心積慮,要儘可能寫出一些比較普遍有用的東西”。楊剛把思想上對人民的關切轉化為飽蘸真情和富有感染力的文字,展示了一個作家記者獨有的風格。
楊剛 楊剛做過《大公報》記者、主編

楊剛的新聞作品將人的生活和人的命運置於核心位置,蘊涵著一種對民族命運的深沉思考,能夠有效激發讀者內心的共鳴。上述特點在楊剛的戰地通訊中表現的比較顯著。
1942年,楊剛作為《大公報》的戰地旅行記者,與澳大利亞記者貝卻敵同行前往浙贛前線和福建戰區調查採訪,兩個月間采寫了10餘篇報導,並在報紙上連載,後彙編為《東南行》一書出版。
戰時的災難旅行讓楊剛洞察到國民如同一架失肢脫節的巨大機器。楊剛痛感前方將士浴血奮戰的艱難與後方霉腐陰沉的氣息所造成的強烈反差,於是運用細膩而深情的筆調為大後方的讀者描繪了一幅東南半壁山河沉淪在敵人統治下的悲慘圖畫,旨在激發人民恢復河山且抗戰到底的愛國熱忱,並且通過揭露敵人的殘暴宣傳正義之師中國必勝的信念。

美國札記

1944年至1948年,楊剛留學美國,兼任《大公報》駐美特派記者,並利用這一公開身份為黨從事國際宣傳活動。留美期間,楊剛為《大公報》撰寫了40餘篇長篇通訊和評論,深受讀者歡迎。1947年,楊剛在紐約從事新聞和國際統戰工作。
抗美援朝期間,為了配合國際時事宣傳戰爭政策和稱霸世界的野心,周總理指示楊剛揭露美帝國主義的戰爭政策和稱霸世界的野心,將幾十篇美國通訊整理出來,編輯成集出版,讓廣大讀者了解美國資本主義社會。根據總理指示,楊剛的《美國札記》於1951年由世界知識出版社出版。楊剛擅於選取具有代表意義的題材來反映深層次的問題,以增強作品的說服力。《蓓蒂——美國社會問題的縮影》是《美國札記》中的一篇通訊,楊剛在文中通過記錄一個美國女孩的真實遭遇,折射出美國社會環境的諸多不合理現象,發人深省。《美國札記》細緻描繪了美國社會各個角落的生活畫面,同時楊剛的獨到見解也為讀者正確認識資本主義社會提供了真實清醒的答案。

副刊事業

1939年,擔任香港《大公報》副刊《文藝》和《學
楊剛 是蕭乾推薦楊剛作為《大公報》主編
生界》主編的蕭乾應聘去英國任教,他力薦同窗好友楊剛繼任副刊主編的位置,並得到張季鸞和胡政之的同意。楊剛接任《大公報》文藝副刊主編後,擁有了施展才華的新平台,且很快嶄露頭角。 當時的《大公報》基本上不為共產黨說話,但老闆為了拉攏讀者,給了副刊一些自由。楊剛就利用這點自由,牢牢“堅守著這塊相對獨立的陣地,與革命人民同呼吸,團結進步的、革命的作家,以可能的方式同反動派作鬥爭。”
楊剛舉起了革新副刊的旗幟,她在《大公報》上發表《重申意旨》一文,表示要讓副刊“披上戰袍,環上甲冑”, 成為“一隻號筒”,“一隻掛著紅綢子對著太陽高唱的號筒”,將“紳士”轉變為“戰士”,全面闡述了對副刊新定位的理念。之後《大公報》文藝副刊發表了大量反映延安狀況和八路軍的戰地生活的文章,如沙汀的報告文學《賀龍將軍》,丁玲的散文《我是怎樣來陝北的》和莊棟的《記延安文協代表大會》等74篇作品,為中國抗戰宣傳服務尋找到了新的輿論陣地。張季鸞和胡政之對此予以包容。楊剛的代表作長詩《我站在地球中央》也是這時完成的。夏衍送了她一個雅號“浩烈之徒”,即“浩革命之烈焰,共產主義忠實信徒”,準確概括了楊剛的人格魅力和事業追求。

宣傳事業

楊剛學識淵博,眼界開闊,對國際問題有敏銳的判斷力和獨到的見解,為我國的國際宣傳事業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

楊剛 楊剛曾作為《人民日報》副主編
獻。
新中國成立後,楊剛一直在周恩來身邊工作,先是在外交部,後調任周總理辦公室外事秘書,還曾兼任中宣部國際宣傳處處長,是當時外事幹部中的國際問題專家。
1955年,經周總理點將,楊剛調任《人民日報》副總編輯,旨在適應國際形勢發展的需要,加強 黨報 的國際宣傳。
楊剛認為黨報國際宣傳的頭等使命是把黨的對外政策和新中國對國際事務的聲音迅速地傳遞到世界,於是她全力抓國際評論,要求對每個重大事件都要儘快發表評論,爭取輿論的先機。同時,楊剛注重評論的高質量,要求評論既要準確傳達黨的政策,又要擺脫陳腔套語,用新鮮生動的思想和語言來表達觀點和意見。
楊剛在抓評論工作的同時,十分注重評論隊伍的建設,為黨報培養國際報導人才方面,做出了極大貢獻。楊剛把國際資料研究工作合併到國際部,把資料人員配備為評論人員的助手,並撰寫稿件。此外,楊剛還從外單位調進一批幹部充實到國際評論隊伍中。為增長評論人員的見識,楊剛不斷派遣他們出國訪問以打開眼界。到了20世紀50年代後期和60年代,《人民日報》的國際評論隊伍和駐外記者隊伍逐漸成長起來,在國際宣傳中發揮了主力軍的作用。
在楊剛的不懈努力和帶領下,《人民日報》的國際評論開始活躍起來,每天版面上都有國際問題的言論,且品種繁多,包括社論、評論員文章、觀察家評論等,其中署名專論最多,引起了國際輿論界的極大重視。新中國的聲音和對國際問題的立場通過黨報國際評論的加強而日益洪亮了。

著作書目

楊剛 楊剛名作

1、 《沸騰的夢》 (散文集)1939,上海美商好華圖書公司  

2、 《公孫鞅》 (歷史小說)1939,文生  

3、 《我站在地球中央》 (長詩)1940,文生  

4、 《桓秀外傳》 (中篇小說集)1941,文生  

5、 《東南行》 (散文集)1943,桂林文苑出版社  

6、 《美國札記》 (通訊集)1951,世界知識出版社  

7、 《楊剛文集》   1984


中國作家(二)

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中國著名的作家和他們的作品。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